“华为Mate 60系列,目前正在加班加点紧急生产。”
9月25日,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在深圳举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董事长余承东针对新品做出回应。
华为Mate 60搭载的是华为自研的海思麒麟9000S芯片。华为怎么实现的芯片,目前依然是一个“谜”。但华为一直通过科研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突破,熬过“至暗时刻”却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家不断增长的企业,华为的业务板块值得研究,今天我们也借此机会梳理下,成就华为核心业务板块的一些“关键时刻”。
智能手机:
华为智能机之路是从这款手机开始的
2010年,华为推出了首款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U8220。该款手机搭载英特尔平台处理器(也是当时市场上唯一搭载该处理器的手机),具备多点触控功能,也是华为首次实现了对Wi-Fi的支持。
在华为内刊《华为人》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讲述了当时首款智能手机“问世”背后的故事。
“
2009年2月,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德国电信宣布和华为合作。我当时心情真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客户了,紧张的是这个项目7个月后就得发货交付了,而那时我们只有一个产品概念,整个开发团队也不到50人,要运作这样的项目简直是不可能的。
但项目签了,就必须得保证交付,而且要交付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让客户能持续给我们“粮食”。
除了人力上巨大的压力,另一个交付阻力来自公司内部。采购部认为我们的产品不应该选择电容式触摸屏,因为华为从来没有和电容屏供应商合作过,而且电容屏里有很多专利,这里面隐藏的专利风险、交付风险、新供应商的供应风险都太大了。
但我坚持要用电容屏,原因很简单——智能机代表未来,电阻屏(需要用触控笔的屏幕)却是过去的原始体验。如果我们在这上面妥协,那我们的产品从出生开始,就注定看不到未来了。
所以,必须要用电容屏,有风险,就想办法解决。我拉着当时终端的总裁与采购一起讨论,怎么解决专利风险、预防供应风险。我们找了两家供应商并行验证,和他们一起解决了很多电容屏中的问题,并推动采购部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去应对可能会发生的风险。
为了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我还私下拉了其他团队的一些“业余工作者”,和我们一起做架构设计,互相PK,互相讨论,就是想弄明白,在当时的硬件基础上,怎么做出一个更优化的架构。
而我们在项目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德国电信提出的定制需求。当时德国电信为了给用户带来创新业务体验,提出了很多从未成熟商用过的定制业务需求。我们只能组织研发骨干、产品经理、系统组专家等与德国电信反复讨论,深入分析业务需求并做市场调研,一边开发一边测试,一点点地摸着石头过河。
我四处奔走疾呼,说智能机一定是华为的未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打下华为智能机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投入。我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找人、找资源,甚至还把印度软件团队的十几个人也召唤来了北京,发动五湖四海的兄弟们一起来战斗。
最后就靠着这样的人拉肩扛,我们如期开发出了华为第一款智能机Pulse(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华为U8220),得到以严谨苛刻著称的德国客户的高度认同,表示“我们对华为的及时交付非常满意,这证明我们选择华为作为T-Mobile自有品牌安卓手机的合作伙伴是正确的。”
后来,我们继续拓展欧洲市场,在两个月内拿到了10万台的订单。随后同系列产品又突破了美国市场,销售近300万台,逐渐打开了华为智能机的市场局面。
”
2011年,华为推出了其首款4G手机,成为全球第一家推出4G手机的公司之一。随后,华为又推出了一系列智能手机。这些手机在芯片、电池寿命、拍照效果等方面相对同期竞争对手已经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如今,华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最快的厂商之一。
华为云的那些事
华为何时参与云计算的研究呢?
早在2007年,华为就开始研究云计算了,不过只是技术层面,而非战略层。
2007年:华为成立聚焦云计算的虚拟化研究部。
2008年:华为开始了桌面云端到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商用试点。
华为云的入局,也是在2010年中国第二届IT领袖峰会的这一年。2010年11月,华为发布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启动"云帆计划",正式进入云市场。明确华为云计算三大战略:大平台、促进业务和应用的云化、开放共赢。华为云计算平台命名Huawei Single CLOUD。
任正非当时说:“华为在云业务上,要追赶谷歌。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
到2011年建立企业云业务部,全面试点公有云运营。
到2011年底拿下第一个公有云用户克拉玛依政务云。
2011年初,华为调整组织架构,成立董事会直接投资的IT产品线,云计算投入6000人,占到华为研发人员的10%。1999年加入华为的郑叶来从无线领域调任IT产品线总裁。
2017年华为成立Cloud BU全面进军公有云市场;2019年启动海外公有云布局。
2018年7月,华为云提出的一个概念“黑土地”,意为华为云是可供千万家公司 种“庄稼”的“黑土地”。在“普惠云”和“黑土地”理念的指引下,华为云从得以迅猛发展。
不得不提的是,2019年初,华为内部论坛一篇批评华为云计算目标过多执行不力的文章爆红。该文不仅流传至公司“墙外”,而且被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以邮件形式全员转发。面对质疑之声,郑叶来特意做了一次内部直播,勉励员工“沉下心来沉住气,坚毅前行”,尤其不要去跟人辩论。
2019年,华为云内部开始统一思想,并厘清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华为云方面也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那就是最底层的芯片和IT服务能力。此后,华为云开始依托其在在芯片、AI、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向城市、制造、医疗、汽车、园区、互联 网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2021年加大海外公有云发展投入力度。2022年,华为提出一切皆服务,把华为数字化转型积累的经验都通过云服务对外输出。
2022年7月,贵州省大数据局最新资料显示,华为云今年以来已实现营收逾百亿元,成为贵州首家百亿级大数据企业。
近日,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华为将打造中国算力底座、做厚“黑土地”。而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也在日前直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中国公有云市场格局可能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三足鼎立。但三家能否“云分天下”,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华为智能驾驶:
进军汽车领域,但不造车
华为入局智能电动车的思路清晰,不直接参与整车制造,而是,以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为核心,帮助车企造好车。
其实,在自动驾驶风口未起时,华为就已经开始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另一大新方向——车联网。2013年,华为针对汽车推出了车载通信模块ME909T。进军车联网,为华为日后投注自动驾驶埋下了伏笔,这是华为与自动驾驶的渊源。
2014年10月、11月,华为先后与东风、长安、一汽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车联网、智能汽车领域共同开发。2015年,华为对外反复强调,不会自己造车,而是以5G为核心提供车联网的一套服务。这一年,华为接连拿到了来自奥迪、奔驰的通信模块订单。
2017年2月,华为在其一向很活跃的德国开展5G自动驾驶测试。其中一项,便是车辆紧急协同制动——前方车辆刹车时立刻将信息在数毫秒内传递至后方车辆,后方车辆即刻刹停。
虽然不造车,但是依靠着技术沉淀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这一条路上走的十分远。华为入局智能驾驶辅助领域其实第一时间赋能的便是问界M5智驾版,该车便搭载了华为的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从云端芯片到终端芯片到深度学习平台,这些都是打造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所需要的。
2023年9月21日下午,华为内部最新发文,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接任华为车BU CEO一职,而余承东则转任车BU董事长。对此,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变动是基于当前业务做出的正常调整,不是什么所谓“重大变动”,可见“华为不造车”、专注服务车企策略更加清晰。
华为车BU成立于2019年,定位是要做“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成为面向汽车的增量ICT部件供应商(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虽然华为多次重申“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但业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想却一直都在。
华为芯片的前世今生
今年9月最新发布的华为Mate60 Pro,其内置的是麒麟9000S芯片,并且拥有了5G的网速。
之前因为美国制裁的原因,华为已经无法得到台积电和三星的高端芯片产能,也没有5G芯片可以使用,因此这个新品的意义重大。
先来看看芯片的生产需要解决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光刻机的获取:高精度的光刻机是生产高性能芯片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但这样的设备并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生产得出来的。
制程技术的改进:有了光刻机也不够,还需要高度精细的制程技术,以制作出符合现代电子产品需求的高性能、低功耗芯片。
软件授权问题:即使硬件准备齐全,软件的授权也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合适的软件,再先进的硬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性能。
再看华为麒麟芯片的“出身”,它是华为于2019年9月6日发布的一款新一代旗舰芯片。华为芯片自研之路始于2004年海思半导体的成立,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奠基石。为了实现芯片自主研发,华为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据报道,华为每年的研发资金高达4400亿,其中一部分用于芯片研发。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运营网络,并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智能的生态系统。这为华为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Mate 60 Pro 实测已经到了 5G 的标准。经过业内外对这款芯片的拆解和分析,研判认为麒麟9000s基本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5G智能手机芯片这个长期“卡脖子”的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外媒《Forbes》表示,“如果华为Mate 60系列真的能够支持5G网络,那么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转折点,也将对全球5G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麒麟9100s系列芯片,为华为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需要保持冷静的是,华为的后续发展仍然受到美国出口许可证、半导体限制的影响,要实现科技创新和突破封锁,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本文部分素材编辑整理自网络)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