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蛤乸”、“蠄蚷”、“檐蛇”究竟“係乜(是什么)”?

粤语的“蛤乸”、“蠄蚷”、“檐蛇”究竟“係乜(是什么)”?

​​我国地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方言,对于动物名称也有各自特殊的称呼。粤语——俗称“白话”或“广东话”,是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区主要使用的方言;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两栖爬行动物非常有趣的粤语名称。

​蛤乸【粤语音: gap3 naa2】

“蛤乸”,或称“田鸡”,泛指青蛙,一般是指农地常见的虎纹蛙。虎纹蛙因为体型肥硕肉多,长久以来一直被人抓来食用。未有人工养殖之前,虎纹蛙曾因被过度捕抓导致它们的野外种群急剧减少,很早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算是一只牢底坐穿蛙;所以大家可不要随便抓“蛤乸”。

蠄蚷【粤语音: kam4 keoi6】

“蠄蚷”指的是蟾蜍、癞蛤蟆,而两广粤语地区常见的蟾蜍是黑眶蟾蜍。还有一种动物被称为“蠄蟧”(粤语音: kam4 lou4),但和青蛙蟾蜍无关,而是一种在南方地区家里常见的大蜘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飞天蠄蟧”这个词(网络图片)

蛤蚧【粤语音: gap3 gaai3】

黑疣大壁虎“蛤蚧”这个词的普及度比较高,相信非粤语地区的朋友也不会很陌生。“蛤蚧”虽带“蛤”字,但却和蛙无关,它指的是大壁虎。大壁虎因为被用作中药材(“蛤蚧雄睾酒”,你懂得),已被过度捕抓而导致野外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蛤蚧雄睾酒(网络图片)

草龙

“草龙”指的是南草蜥;南草蜥体型小而修长,尾巴约为身体的3倍长!它们多栖息在开阔地区的草灌丛,动作十分敏捷。相信“草龙”之名也可能与它们这个行为和习性有关。资料记载,以前“草龙”曾被人抓来喂画眉鸟。

檐(音同“盐”)蛇

“檐蛇”并不是蛇,指的是爬在房檐上的壁虎。两广粤语地区的民居房子里常见的壁虎则是原尾蜥虎。

鸡公蛇

对的,“鸡公蛇”也不是蛇,而是变色树蜥;就是前段时间风靡网络,被海南人称为“雷公马”的神兽。

香港鸡公蛇跌打酒外包装就画了两只树蜥(网络图片)

猪仔蛇

没错,“猪仔蛇”也不是蛇,而是中国石龙子;它们多栖息在农田、荒地、草灌丛等开阔的栖息地。和石龙子科其它物种一样,“猪仔蛇”身体鳞片很光滑,而且体型比较粗壮有点胖胖的;可能正因如此才被人叫“猪仔蛇”吧。

饭铲头

“饭铲头”指的是眼镜蛇,得名于它们受惊吓时头前段竖立起来,就像一个“饭勺”一样。似乎不单只粤语地区,南方很多地区也有这个叫法。

过山乌

© Dr. Anand Titus & Geeta N Pereira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SA-2.0“过山乌”,又称“过山峰”,指的是眼镜王蛇;相信这应该也是一个比较熟知的名字,因为除了粤语地区,南方有不少地区也有这个叫法。

银脚带

“银脚带”指的是带有剧毒的银环蛇,因其身上像“脚带”一样的白色环纹而得名。另外,粤西和广西一些粤语地区也称之为“银包铁”。

金脚带

“金脚带”指的是金环蛇,它与银环蛇相似,但白色环纹变成鲜黄色的环纹;也是隶属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同样地一些地区也称其为“金包铁”。

水律

©Thai National Park“水律”指的是滑鼠蛇,也是两广地区制作“蛇羹”最主要的材料。

过树榕

“过树榕”指的是灰鼠蛇。

黄头龙

“黄头龙”指的是草腹链蛇,南方地区农田丘陵地带一种常见的日行性无毒蛇。“黄头龙”得名于它们黄褐色的头和颈部。

楠蛇

楠蛇指的是蟒蛇(终于有一个带“蛇”字又真是蛇的名字了!),但小编并不太想得出为什么蟒蛇又被称为楠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解释一下?

除了以上两栖爬行动物的粤语俗名,还有不少其它常见的动物都有着其独特有趣的粤语名字,比如“蜞乸” (即蚂蟥、水蛭)和“蠄蟧”(即一种在南方地区家中常见的大蜘蛛)”。除了名字,也有不少与蛇蛙有关的粤语俗语,也是非常的有意思,比如“两头蛇”、“咁大只蛤乸随街跳”、“水蛇春咁长”、“大蛇屙尿”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这些俗语,其含义也是非常“盏鬼”。可惜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还懂得这些有趣的方言俗语。

如果你知道更多“抵死”的粤语动物名称或俗语,欢迎留言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