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以“贝克勒”为名的物理学家。关于一种度量放射性活度的物理单位,请见“贝克勒尔”。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15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亨利·贝克勒"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保罗·纳达尔(英语:Paul_Nadar)拍摄的晚年贝克勒尔出生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2-15)1852年12月15日 法国巴黎逝世1908年8月25日(1908岁—08—25)(55岁) 法国勒克鲁瓦西克母校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国立桥路学校
知名于发现放射性儿女让·贝克勒尔(英语:Jean Becquerel)父母亚历山大·埃德蒙·贝克勒尔 (父)亲属安托万·塞萨尔·贝克勒尔(英语:Antoine César Becquerel) (祖父)奖项
拉姆福德奖章 (1900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3年)
巴纳德奖章(英语:Barnard Medal for Meritorious Service to Science) (1905年)
皇家学会院士 (1908年)[2]
科学生涯研究领域物理学、化学机构
法国国立工艺学院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论文Recherches sur l'absorption de la lumière博士导师查尔斯·弗里德尔[1]博士生玛丽·居里
签名
安托万·亨利·贝克勒(法语: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年12月15日—1908年8月25日),一译贝克雷尔[3],法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而与居里夫妇一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性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贝克勒 (Bq) 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受伦琴发现X-射线的启发,贝克勒在研究铀和钾的双硫酸盐的磷光现象。他让这两样材料曝露于阳光,然后用黑纸把曝光过的材料和感光底片包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冲洗底片,底片上显示出铀晶体的影像。贝克勒推测:“材料所发出的磷光射线能穿过不透光的纸张”。刚开始时他以为是晶体吸收太阳的能量,然后发出X射线。
在1896年2月26日和2月27日,贝克勒本打算把包好的铀和感光底片晒太阳,但巴黎多云,阳光时断时续,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于是他把材料送回抽屉避光保存。之后几天都是阴天,也未能进行阳光激发实验。到了3月1日他冲洗底片,因为阳光激发的时间不长,所以他预计磷光强度会很弱,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想不到却看到非常清晰的影像,使他大为惊讶。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铀不需要外来的能源如阳光也能发射辐射,因此他发现了放射性,从材料中自发的发出辐射。
1900年,贝克勒在他生命的后期测量了Beta粒子的特性,他意识到它们与离开原子核的高速电子具有相同的测量结果。1901年贝克勒发现放射线可用于医学,他在背心口袋里放了一块镭时发现了这个现象,并意识到自己被它烧伤了,此一发现促进了放射疗法的发展,放射疗法现时用于治疗癌症。贝克勒在发现放射性后没能活多久,于 1908年8月25日在法国勒克鲁瓦西克去世,享年55岁。其死因不明,但据报导称“他的皮肤严重烧伤,可能是由于处理放射性物质所致” 。
贝克勒发现放射性的底片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Becquerel, Henri, 1852–1908. history.aip.org. [17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Royal Society.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March 2015).
^ 唐宗薰,张逢星等. 中级无机化学.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01: 656. ISBN 7-5616-1546-9.
外部链接[编辑]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关于亨利·贝克勒生平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
核子
n
p
核力
原子核结构(英语:Nuclear structure)
核反应
核模型和稳定性
液滴模型
核壳层模型
核结合能
中子-质子比率(英语:Neutron–proton ratio)
原子核滴线
稳定岛
核素分类
同位素(有相同的质子数)
同量素(有相同的质量数)
同中子素(有相同的中子数)
核同质异能素(有相同的质子数及中子数,但核能态不同)
镜像核(英语:Mirror nuclei)
衰变过程寻常衰变
α衰变
α粒子
β衰变
β粒子
正电子发射(β+衰变)
电子俘获
γ衰变
γ射线
特殊衰变
中子发射
质子发射
双β衰变
双电子俘获(英语:Double electron capture)
自发分裂
簇衰变
内转换(英语:Internal conversion)
同质异能跃迁
衰变链
衰变产物捕获过程
电子俘获
中子俘获
质子俘获(英语:Proton capture)
r过程
s过程
p过程
rp过程
分裂过程
自发分裂
散裂(英语:Spallation)
宇宙射线散裂
光致蜕变
核合成
太初核合成
恒星核合成
质子—质子链反应
碳氮氧循环
氦融合
氦核作用
3氦过程
碳燃烧过程
氖燃烧过程
氧燃烧过程
矽燃烧过程
超新星核合成
千新星核合成
核物理学家
汉斯·贝特
亨利·贝可勒尔
克林顿·戴维孙
玛丽·居里
皮埃尔·居里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恩里科·费米
罗伯特·奥本海默
欧内斯特·卢瑟福
约瑟夫·汤姆孙
爱德华·泰勒
欧内斯特·劳伦斯
莉泽·迈特纳
奥托·哈恩
爱德华·珀塞尔
欧内斯特·沃尔顿
约翰·考克饶夫
弗里茨·施特拉斯曼
马克·奥利芬特
原子核物理学分类
物理学主题
查论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年-1925年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内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1926年-1950年
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莱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
1951年-1975年
1951年:考克饶夫、沃尔顿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尔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1976年-2000年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尔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戴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劳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2001年-至今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莱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锟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麦克唐纳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马约尔 /
2020年:彭罗斯、根策尔、盖兹 /
2021年:真锅淑郎、哈塞尔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劳泽、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劳斯、吕利耶 /
2024年:霍普菲尔德、辛顿
注:年份不一定是实际获奖时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奖项都延后一年颁发。
查论编拉姆福德奖章获得者1800年代
1800年:本杰明·汤普森
1802年:未颁发
1804年:约翰·莱斯利
1806年:未颁发
1808年:威廉·默多克(英语:William Murdoch)
1810年代
1810年:艾蒂安-路易·马吕斯
1812年:未颁发
1814年:威廉·查尔斯·威尔斯(英语:William Charles Wells)
1816年:汉弗里·戴维
1818年:大卫·布儒斯特
1820年代
1820年:未颁发
1822年:未颁发
1824年:奥古斯丁·菲涅耳
1826年:未颁发
1828年:未颁发
1830年代
1830年:未颁发
1832年:约翰·弗雷德里克·丹尼尔
1834年:马切多尼奥·梅洛尼(英语:Macedonio Melloni)
1836年:未颁发
1838年:詹姆斯·戴维·福布斯(英语:James David Forbes)
1840年代
1840年:让-巴蒂斯特·毕奥
1842年: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
1844年:未颁发
1846年:迈克尔·法拉第
1848年:亨利·维克托·勒尼奥
1850年代
1850年:弗朗索瓦·阿拉戈
1852年:乔治·斯托克斯
1854年:尼尔·阿诺特(英语:Neil Arnott)
1856年:路易·巴斯德
1858年:朱尔·雅曼(英语:Jules Jamin)
1860年代
1860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62年:古斯塔夫·基尔霍夫
1864年:约翰·丁达尔
1866年:阿曼德·斐索
1868年:鲍尔福·斯图亚特(英语:Balfour Stewart)
1870年代
1870年:艾尔弗雷德·德克卢泽(英语:Alfred Des Cloizeaux)
1872年:安德斯·埃格斯特朗
1874年:约瑟夫·诺曼·洛克耶
1875年:约翰·威廉·德雷珀(英语:John William Draper)
1876年:朱尔·让森
1878年:阿尔弗雷德·科尔尼(英语:Alfred Cornu)
1880年代
1880年:威廉·哈金斯
1882年:威廉·德维弗莱斯·阿伯尼(英语:William de Wiveleslie Abney)
1884年:Thalen, Tobias RobertusTobias Robertus·Thalen
1886年:塞缪尔·兰利
1888年:彼得罗·塔奇尼(英语:Pietro Tacchini)
1890年代
1890年:海因里希·赫兹
1892年:尼尔斯·克里斯托弗·杜奈尔
1894年:詹姆斯·杜瓦
1896年:菲利普·莱纳德
威廉·伦琴
1898年:奥利弗·洛奇(英语:Oliver Lodge)
1900年代
1900年:亨利·贝可勒尔
1902年:查尔斯·阿尔格农·帕森斯
1904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6年:休·朗伯恩·卡伦德(英语:Hugh Longbourne Callendar)
1908年:亨德里克·洛伦兹
1910年代
1910年:海因里希·鲁本斯
1912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1914年: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1916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1918年:夏尔·法布里
阿尔弗雷德·佩罗
1920年代
1920年:罗伯特·斯特拉特(英语:Robert Strutt)
1922年:彼得·塞曼
1924年:查理士·凡而侬·波伊斯
1926年:亚瑟·舒斯特(英语:Arthur Schuster)
1928年:弗里德里希·帕邢
1930年代
1930年:彼得·德拜
1932年:弗里茨·哈伯
1934年:万德·约翰尼斯·德哈斯
1936年:欧内斯特·乔治·科克尔(英语:Ernest George Coker)
1938年: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
1940年代
1940年:曼内·西格巴恩
1942年:戈登·多布森(英语:Gordon Dobson)
1944年:哈利·里卡多(英语:Harry Ricardo)
1946年:艾尔弗雷德·伊格尔顿(英语:Alfred Egerton)
1948年:弗朗西斯·西蒙
1950年代
1950年:弗兰克·惠特尔
1952年:弗里茨·泽尔尼克
1954年:塞西尔·雷金纳德·伯奇(英语:Cecil Reginald Burch)
1956年:弗兰克·菲利普·鲍登(英语:Frank Philip Bowden)
1958年:托马斯·拉尔夫·默顿(英语:Thomas Ralph Merton)
1960年代
1960年:艾尔弗雷德·戈登·盖登(英语:Alfred Gordon Gaydon)
1962年:杜德利·莫里斯·纽伊特(英语:Dudley Maurice Newitt)
1964年:亨德里克·范德胡斯特
1966年:威廉·朋奈(英语:William Penney)
1968年:加博尔·德奈什
1970年代
1970年:克里斯托弗·辛顿(英语:Christopher Hinton)
1972年:巴兹尔·约翰·梅森(英语:Basil John Mason)
1974年:阿兰·科特雷尔(英语:Alan Cottrell)
1976年:伊利亚·普里高津
1978年:乔治·波特
1980年代
1980年:威廉·弗兰克·维埃纳(英语:William Frank Vinen)
1982年:查尔斯·戈里·韦恩(英语:Charles Gorrie Wynne)
1984年:哈罗德·霍普金斯(英语:Harold Hopkins (physicist))
1986年:丹尼斯·鲁克(英语:Denis Rooke)
1988年:菲利克斯·温伯格(英语:Felix Weinberg)
1990年代
1990年:沃尔特·埃里克·斯皮尔(英语:Walter Eric Spear)
1992年:哈罗德·内维尔·瓦泽尔·坦珀利(英语:Harold Neville Vazeille Temperley)
1994年:安德鲁·凯勒(英语:Andrew Keller)
1996年:格伦维尔·特纳(英语:Grenville Turner)
1998年:理查德·弗兰德(英语:Richard Friend)
2000年代
2000年:威尔逊·西贝特(英语:Wilson Sibbett)
2002年:戴维·金(英语:David King)
2004年:理查德·狄克逊(英语:Richard Dixon)
2006年:让-皮埃尔·汉森(英语:Jean-Pierre Hansen)
2008年:爱德华·海因兹(英语:Edward Hinds)
2010年代
2010年:吉尔伯特·隆扎里奇(英语:Gilbert Lonzarich)
2012年:罗伊·泰勒(英语:J. Roy Taylor)
2014年:杰里米·鲍姆伯格(英语:Jeremy Baumberg)
2016年:奥尔特温·赫斯
2018年:伊恩·瓦姆斯莱(英语:Ian Walmsley)
Category:拉姆福德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以人名命名的国际单位制单位基本单位
安德烈-马里·安培(安培)
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开尔文)
导出单位
亨利·贝克勒(贝克勒尔)
安德斯·摄尔修斯(摄氏度)
夏尔·库仑(库仑)
麦可·法拉第(法拉)
路易斯·哈罗德·戈瑞 (戈瑞)
约瑟·亨利(亨利)
海因里希·赫兹(赫兹)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焦耳)
艾萨克·牛顿(牛顿)
格奥尔格·欧姆(欧姆)
布莱兹·帕斯卡(帕斯卡)
维尔纳·冯·西门子(西门子)
罗尔夫·马克西米利安·希沃特(西弗)
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
亚历山德罗·伏打(伏特)
詹姆斯·瓦特(瓦特)
威廉·爱德华·韦伯(韦伯)
另见
以科学家命名的非国际单位列表
模板
以人名命名的常数
模板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智利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美国
瑞典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梵蒂冈
学术
zbMATH
艺术家
MusicBrainz
摄影师身份目录
荷兰艺术史研究所
人物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SNAC
IdRef